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理论室历史 >> 1968-1975年
1968-1975年

1968年-1969年

固体理论研究室和磁学室理论研究组相继解体,人员分散到其他实验室。但即使在那个浩劫的时期,这些人还是在各自所在的学科领域里,在各实验室同事的理解下和局部较为宽松的”小气候”下,尽力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如李荫远先生在晶体实验室里领导开展了碘酸锂的研究;蒲富恪、郝柏林、冯克安、蔡俊道等组织从事了小天线的理论和计算;当时被分散到其他实验室的还有如去激光实验室的杨国桢、霍裕平和顾本源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72年

基础研究重新被社会重视,科学环境相对变得宽松。原有的理论研究室和磁学室理论组的部分研究人员重新成立了理论与计算机研究组。 成员包括:蒲富恪、郝柏林、于渌、沈觉涟、王鼎盛、蔡俊道、冯克安、董富民、禇克弘、金英淑、毕克茜、刘秀英等人。这一时期做的主要工作有:临界现象的重正化群理论、相变中的统计模型、磁性自旋波激发和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和预报等。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引进电子计算机,开始建立计算物理研究。

1975年

美国物理学会组织了一个高层次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成员包括巴丁、施里弗、布鲁姆贝格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对相变和临界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1972年物理所情况简介中提出应重视基础理论研究

1979年重建理论研究室的报告

1979年1月决定成立理论研究组

1979年2月再次下文宣布成立理论研究组